结构与尺寸
公共泳池:成人池水深≥1.2m,儿童池水深≤0.8m,长度至少25m(标准比赛池)。
私人泳池:无强制尺寸,但需满足安全使用需求。
符合《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》(CECS 14:2020):
池体结构需防水、防渗漏,池壁及池底平整,无尖锐边角。
循环系统设计
循环周期:公共泳池≤4小时,私人泳池≤6小时。
循环流量:按泳池水量×循环频率计算(如50m³泳池,循环泵流量≥25m³/h)。
进出水口位置:进水口位于池壁或池底,出水口在池底侧壁,确保水流均匀。
循环过滤系统
过滤器:砂缸、硅藻土过滤器或重力式过滤器,过滤精度≤5μm。
循环泵:流量与泳池容积匹配,材质耐腐蚀(如不锈钢或工程塑料)。
消毒系统
化学消毒:三氯异氰尿酸(强氯精)或次氯酸钠,需配备投药泵、pH调节剂(碳酸钠/氢氧化钠)。
物理消毒(可选):紫外线杀菌、盐氯发生器或铜银离子发生器,减少化学残留。
水质平衡系统
pH调节剂:维持pH值7.2~7.8,使用碳酸钠(调高)或盐酸(调低)。
絮凝剂:聚合氯化铝(PAC),配合吸污机清除沉淀物。
日常清洁工具
吸污机:手动或自动吸污机,清除池底毛发、落叶及絮凝沉淀物。
叶网:深水捞网(≥1.5m)和浅水网(≤0.5m),清理漂浮物。
池刷:胶刷(清洁池壁)和钢丝刷(顽固污渍,需谨慎使用)。
专业维护设备
水质检测仪:便携式验水盒(测余氯、pH、总碱度)或台式多参数分析仪。
刷地机:高压水枪或泳池专用刷地机,清洁池壁及地面。
救生设备
救生员:每250㎡水域至少1名持证救生员,24小时值守。
救生器材:救生圈(带浮力绳)、救生杆(伸缩式,带钩)、救生绳梯。
安全标识
水深标识:池边清晰标注水深范围。
警示标识:禁止跳水、防滑提示、儿童须监护人陪同等。
防护设施
防滑地面:池边走道铺设防滑瓷砖或涂层。
围栏或玻璃隔断:防止儿童意外落水,高度≥1.2m。
日常检测指标
处理流程
每日:监测水质→补水和调节pH→投消毒剂→吸污。
每周:换水10%~15%→清洗过滤器→除藻(硫酸铜或专用灭藻剂)。
每月:深度清洁(刷洗池壁、管道反冲洗)→水质全项检测。
恒温系统(可选)
空气源热泵或燃气锅炉,维持水温26~28℃(竞赛泳池需恒温±0.5℃)。
照明系统
池底LED灯,色温3000~4000K,亮度≥50lx,便于夜间使用。
覆盖系统
防尘泳池盖(冬季)或电动折叠盖(商业泳池),减少蒸发和污染。
法规依据
符合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》及地方环保要求,取得卫生许可证。
施工验收需通过消防、结构安全及水质检测专项审查。
运营备案
公共泳池需向当地体育或卫生部门备案,定期接受水质抽检。
合格泳池需满足设计合规、设备齐全、水质达标、安全可控四大核心要素。经营者需建立标准化维护流程,定期培训救生员,确保泳池长期安全运营。对于私人泳池,可简化部分设施(如减少循环泵功率),但水质与安全标准不可妥协。